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加入
×
在刚刚过去的高考中,上海高考作文“被需要”一题瞬间占据了大众的眼球,究其原因,除了网友调侃的“除了作文其他题目都看不懂”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黄平则直接点出,“被需要”对00后考生恰逢其时。 的确,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尤其体现在我们最密切的社会关系——亲子关系中,这也是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关系之一。 谁才是“剩下来的孩子”? 近日由白马时光引进的美国超级畅销书《剩下来的孩子》讲 述的就是一个“被需要”的故事,该书在国外一经出版即迅速登上欧美各大榜单,风靡16国,成为知名媒体《人物杂志》《时代周刊》的特别推荐书目。书中催人泪下的亲情故事和“爱”的主题,打动了每一位读者。 一场突如其来的校园枪击案带走了扎克的“天才哥哥”安迪,6岁的扎克成了“剩下来的孩子”。安迪的离去让整个家庭遭受重创。幸存的扎克,在大人们的无暇顾及中成了“隐形人”。他经常噩梦醒后躲进哥哥的衣柜,在幽暗中寻找安全感。眼看家庭几近分崩离析,劫后余生的扎克决定鼓起勇气找回疗愈的力量,化解家人心中的悲痛与仇恨,带他们走出人生绝望。 据悉,这本畅销书《剩下来的孩子》是作者莉安侬·纳文以12·14美国康涅狄格州桑迪胡克小学枪击案为灵感创作的小说,作品中,6岁的扎克在枪击案中幸存,成为“剩下来的孩子”。即使不经历这场灾难,他依然是“剩下来的孩子”——父母的全部关注点都在天才哥哥安迪身上,无人顾及他的喜怒哀乐。 “如果当时死去的是我就好了,爸爸妈妈也许就不会这么伤心了”这种心理上的“多余”和“剩下”,更令人绝望。 延伸开来,“剩下来的”其实就是那些没有被“看见”的群体,因灾难失去亲人的人,没有被家人、社会关注到的孩子,所有“需要”与“被需要”不对等的人,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剩下来的孩子”。他们的心里带着伤痕,是家庭带来的,也有外界的偏见导致的。 但《剩下来的孩子》作品最后, 6岁的扎克,即使他受到了伤害,被忽视,却依然坚强地激发孩子的纯真与美好,陪伴家人走出伤痛和阴霾。 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去深思,经历重大挫折或灾难后,如何对孩子进行更好地陪伴,如何及时做好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心理调适;再往深处想,学校和社会要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孩子的生命安全,学校的安保系统是否做到位?事件发生后,社会如何更有效地抚慰受伤害的家庭? 孩子是家庭的珍宝,是国家的未来,不要让他们成为剩下来的孩子。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无论何时何地,我都需要你 一个真正幸福的家庭,它的幸福力在于面临灾难时家人彼此之间紧紧连接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就是“彼此需要”,这一点在《剩下来的孩子》中也有突出体现。 面对巨大打击时,我们习惯性认为成人会比孩子更具抗压性,却低估了成人的脆弱,忽略了天真烂漫的孩子身上与生俱来的治愈力。失去儿子痛欲不生的妈妈,承受丧子之痛、与妻子关系降至冰点的爸爸,都表明了有时成人的坚强,不过是假装坚强,他们也需要被温柔关爱,需要家人的呵护与理解。 “我必须始终直面黑暗。如果我挺直腰板去面对,就有机会战胜恐惧;如果我只会闪避躲藏,恐惧就会战胜我。”劫后余生的扎克,比破碎的成年人更懂得善良与仁慈,他对生命的乐观及爱的传递,慢慢融化了父母内心的冰尖,把温柔与希望重新带回了这个家庭。 纵然无人能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但每个人都能从现在开始去创造一个新的结局,只要你能给予爱,并让对方感到“被需要”。 “被需要”已成时代需求,不容忽视! 《剩下来的孩子》以美国枪击案为灵感写就,近期因美国枪击案频发再次受到广泛关注。虽然故事发生地是美国,但其呈现的却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被需要”已成时代需求,不容忽视!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这样的问题更加暴露无疑。正如一位宝妈看完本书后评论:“工作、家庭、婚姻,人的精力有限,很难全都顾及,这些年来对孩子的教育也确实少了很多关心,以为丢给学校就万事大吉。宝贝,妈妈无意中竟让你成了‘剩下来的孩子’。” 同为母亲的莉安侬·纳文巧妙地捕捉到了男孩的内心世界,使得全书字里行间充满真实的童趣和让人感同身受的真情。在2016年法兰克福书展上,书稿推出短短2天,各国出版界就有16家出版社表示要重金购入,作者也因此成为当年最受出版界关注的新人作家。同时本书也受到了全欧美重磅媒体一致热门报道,并由《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出版人周刊》《科克斯书评》推荐为年度必读书。 没有人可以独自坚强,爱让我们心生羁绊,彼此守护度过人生最难的时刻。这大概是本书最直抵人心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