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阳市罗山县浉河大桥的报道发出后,国内各大媒体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纷纷转载,并在首页等显著位置突出发布,引发各方广泛关注。不少网友的态度开始由质疑、拍砖,逐渐转向理性。得知大桥长达七八十年的历史后,不少网友纷纷称其为“桥坚强”,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越来越多的网友开始对尚未“觉醒”的网友进行解释、辟谣。不少不太清楚浉河大桥历史的网友被“科普”后,对先前的指责明确表示了歉意。 那么,浉河大桥真相究竟如何?它的历史和现状又是什么样的?记者昨日进行了实地探访。 □记者李岩首席记者何正权通讯员李鑫 A 实地探访:“桥坚强”仍在通行 昨日18时,记者摸黑赶到罗山县和平桥区交界处浉河边。 在罗山县楠杆乡田堰村浉河桥头处,记者看到,大桥两旁的防护栏早已没了踪影,桥面两旁杂草丛生,桥上仍不时有行人骑车路过。一骑电动车路过的男子说:“虽说已经废弃,但我们村的人日常出行仍在使用,从这座老桥到对面,节省好几里路程。” 记者走下河滩,看到大桥下每隔10米便有一座水泥桥墩,桥墩上挂满水草。每座桥墩均有10余个大小、粗细不一的木桩分布在周围。据粗略估计,木桩距离桥墩有1~3米的距离,其中最粗的木桩直径约30厘米,最细的不过10多厘米。 记者沿着河滩一直往前,在快走到桥的尽头时,看到一座水泥桥墩下,有20根左右的木桩在下面支撑。由于年久失修,个别木桩已经歪斜。 在距离大桥不到500米处,一座崭新的大桥正在修建。“我们正在修建新的铁路大桥。”一名工人告诉记者。 在大桥东头,闵老先生一家正在吃晚饭。老人称,他已经在此住了13年。“我们现在建房子的位置,原来是个小山包,1938年日军侵略豫南时,这里是武汉会战的外围战场。G·M·D军队撤退后将大桥东头炸毁,直到抗战胜利后,才修复通车。” 在老人的后院内,闵老先生向记者展示了一座石碑,石碑已经残缺不全,碑文上的字也已经无法识别。“这是多年前留下来的,刻着桥的名字和修建时间。我们当初不忍破坏,建房子时把它圈进院子,保留了下来。” 闵老先生告诉记者,石碑上刻有“民国廿三年(1934年)重修”几个大字。 B 技术人员:河沙减少露出木桩 实际上,“桥坚强”与其北边的312国道大桥、南边的宁西铁路大桥长度相仿,跨度均在800米左右。3座桥下的浉河基本呈南北流向,大桥则基本是东西横跨浉河河床。 枯水季节,加上上游300米处正在截流施工,“桥坚强”至宁西铁路桥(已建成使用)之间200多米内基本是干涸的沙滩。浉河河床东部明显高于西部,西部3座桥墩之间是整个河床最低处,细而浅的河水从其中两座桥墩下流过,支撑大桥的木桩赫然显露。 在浉河大桥现场,借助罗山县公路局李军副局长携带的强光探照灯,记者看到,支撑每座桥墩的木桩在23根至27根之间。看情形,当初打桩时,每座桥墩下的木桩应该分为9排,每排3根,整齐而平均地分布。记者触摸木桩,仍能感觉其木质的细密结实。 公路技术人员在仔细查看现场之后认为,这些木桩应该是当初施工时先楔进河滩,钻过沙层,牢牢扎进河底,形成水泥桥墩桩基;随后,施工人员在桩基四周钉下一圈稠密的木桩,围护桩基,浇筑钢筋水泥桥墩,桥墩稳稳地坐落在扎进沙滩底的木桩桩基上,形成稳定坚实的桥墩。随着河水经年累月地冲刷,特别是近20年来大量捞挖河沙,致使桥墩下的河沙越来越少,最终露出木桩。 “河床东部靠近罗山县,河沙挖得少,桥墩下的木桩都没有显露出来,围护桥墩的木桩大量保留着;河床西部是平桥区五里店镇,挖沙频繁,河沙流失多,所以木桩暴露严重。”村民张田告诉记者。 浉河大桥由国民政府建设,至今已78年。 八成多网友认为,这座“桥坚强”应当保护起来 罗山官方则认为,废桥“隐患多多”,应联手拆除 核心提示 浉河大桥屹立将近80年,废弃30年而不倒,有人称其为“大桥活化石”,应加以保护。由大河网发起的“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处理信阳‘桥坚强’”的网络调查显示,持“保护起来”的网友高达88.89%。而罗山方面则认为“废桥毫无意义,隐患多多”,应当拆除。是拆是留,该桥面临“生死大关”。 □记者李岩首席记者何正权通讯员李鑫文图 A 县志记载: “桥坚强”由国民政府建设,至今已78年 昨日下午,记者赶到了罗山县人民政府,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记者查阅到了1987年出版的《罗山县志》。该书详细记录了该桥的信息,与罗山县委宣传部12月6日夜间披露的信息有所误差—— 浉河大桥,位于罗山与信阳交界处的河棚西段,横跨浉河东西两岸,距罗山县城21公里,为信叶公路主要大型桥梁之一。民国12年(1923年),罗山**局长方绍尧在现桥上游244米处架设简易木桥,可通行小型汽车,民国14年(1925年)被洪水冲毁。民国21年(1932年),G·M·D政府在原址建起一座47孔,长64.8丈、宽1.05丈的低水位木桥,可通一般汽车。不久,又毁于水。民国23年(1934年),G·M·D政府在木桥旧址建造一座永久性大桥(就是现在这座桥)。共29孔,每孔跨径12米,系钢筋混凝土T形梁,全长360米,宽5米,两侧有栏杆。为当时京陕干线河南省境内最大桥梁之一。民国27年(1938年),日本军进犯豫南,G·M·D军队撤退时将桥东头两孔炸毁。抗战胜利后,修复通车。但桥面窄,车辆通行不畅。1978年,国家在老桥下游244米处增建一座新桥(现在312国道上在使用的公路桥)。 B 多方提议: 这是“大桥活化石”,应尽快修缮保护 著有《罗山条约》的作家王耀平,昨日下午,他接受记者采访时,讲 述了罗山浉河大桥的有关历史。 “浉河大桥桥墩下的木桩,我用手抠,很难抠动,木质十分坚硬,听桥头的老人讲,用的是东北运过来的红松木。”王耀平说,“1938年武汉会战之时,胡宗南为了阻止日军进攻,炸毁了两孔浉河大桥,因为大桥太结实,光炸桥就曾死伤几百人。”王耀平说,从各种资料来看,浉河大桥由日本人所建应为误传,因为1938年10月罗山战役结束,至12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根本没有时间修建浉河大桥。 王耀平说,这座桥虽然不一定能称得上文物,但应该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桥梁建设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标本价值,应该被很好保存下来。 对此建议,不少网友也在网上进行呼应。有网友说:“这座桥能屹立将近80年,废弃30年而不倒,而且至今傲然挺立,完全够资格成为桥坚强。中国活着的老桥不多了,这座桥虽然不够百年历史,但毕竟是上世纪30年代民国的建筑。不如留着,维护好,做个活教材。” 对“你认为政府应该怎样处理信阳‘桥坚强’”问题,大河网发起的一个网络调查也显示,持“保护起来”的网友高达88.89%。 C 官方说法:浉河大桥存隐患, 罗山县主张联手拆除 王耀平也坦承,虽然目前浉河大桥没有明显的主体变形、裂缝等问题,但两岸村民过往,因为护栏缺失,仍有一定安全隐患,包括桥墩木桩裸露后的安全性,这一点需要当地村民和政府部门注意。 对浉河大桥,该如何处置? 昨日下午,罗山县交通部门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我们早就在考虑消除隐患,把这座桥拆除。只是一桥横跨两个县区,一直没有采取行动。” “这段河床不到1000米的距离之内,密布了一座在用的公路大桥和一座铁路大桥,另一座铁路大桥也正在紧张施工,很快建成。废桥毫无意义,隐患多多。我们建议市公路局出面,协调组织两个县区,联手拆除。”罗山方面有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