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加入
×
日前,在被问及“怎样看待现行高考的地域不公平”时,教诲部长袁贵仁表明,现行高考制度没有地域不公。“本来的地域是有不一样。但通过近10年尽力,选取率已大体相当,最低的省已达67%。这就是说,100个孩子考试,有67个孩子能够选取,全国平均数是70%多。尽管还有一点间隔,但已不像曩昔差那么多。”(3月9日《京华时报》) 现行高考制度究竟存不存在地域不公?大众的双眼是雪亮的。看看某网所做的关于“你以为现行高考制度公平吗?”的网络查询,681名参与者中658人投了反对票,理由是“高校招生倾向本地生源,要点院校在各省散布不均,同分不一样命”,而以为公平的只要戋戋23人,不到投票总人数的4%。 袁部长的说话为什么会引起言论的遍及恶感?其所供给的数据为何不为大众服气?一个重要的缘由在于,这种“用数据说话”的做法,尽管从计算学上看形似“公允”,却无法掩盖数字背面的“本质不公”。须知,选取率大体相当与选取的“含金量”大体相当是两个彻底不一样的概念,将西部省份用二三本堆砌出来的67%选取率,与京沪等城市满是北大清华的选取率比较,有意义吗?能混为一谈吗?要是真的地域公平,网上哪还会来那么多吐槽“同分不一样命”的故事和段子吗? 在这样的言论气氛和实际前提下,袁部长还能如此铿锵有力地作出“现行高考制度没有地域不公”的表态,尽管“勇气”可嘉,但其对实际本相的无视、无知,着实令很多翘首以盼高考平权的学生、家长灰心丧气。忍不住让人想起苏轼的那句:“全国之患,最不可为者,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坐观其变,而不为之所,则恐至於不可救”,用这话来描述如今的高考变革境况,真是再适宜不过了。 当然,这样的状况并不只限于教诲、高考范畴。稍微搜集一下当下的各种“雷语”,这种“鸡同鸭讲”的表象可谓比比皆是:你跟他说:房价高、房地产泡沫大,他就对你讲,“各种手法都没把房地产压下去,阐明没有泡沫”,乃至房价本来还该更高;你对他诉苦:个税线划得太低、大众税负苦楚指数太高,他就来一句,当前的规范“现已让交税人数从9000万削减到3000万,持续进步起征点没可能”……辩驳尽管无不充满着理论与数据的“支撑”,但定论的荒谬仍是如此清楚明了。 更要命的是,持这些主意的并非升斗小民,而是掌握着方针拟定、修正大权的政府官员。很难幻想,经这些官员之手拟定出来的方针、规则,能在多大程度上处理当下社会存在的种种对立和疑问?在“现行高考制度没有地域不公”思想主导下进行的高考变革,能使高考变的愈加公平公平吗?或许,这才是京沪等地异地高考一直无法推动的真实缘由和“内情”吧。不然,要是真的没有地域不公,异地高考为何难以有本质性打破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