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利奥利奥 发表于 2014-10-24 11:20:36

孩子做违背基本社交礼仪的事情该怎么处理呢?

案例1Max刚上幼儿园,经常回来跟妈妈说:“不去了,小朋友们都不跟我玩,我想妈妈啦。”看着孩子一脸的委屈,Max跟老师了解情况后发现,小朋友们一起唱歌、听故事的过程中,他会突然站起来,在教室里转着圈跑,嘴里还发出嗷嗷的叫声,有时还经常坐在地上使劲拍打地面,大喊大叫,让大家的活动中断,小朋友们就不乐意了。后来,Max觉察到小朋友对他的态度,也变得闷闷不乐。Max妈妈有些困惑:以前跟孩子一起上亲子班的时候,Max挺听话的啊。可现在离开了妈妈,怎么是这样一种表现呢? 成都童育汇教育专家分析:0—3宝宝上亲子班的时候,多半不会自己交朋友,家长通常习惯去代替孩子交朋友。大家潜意识里认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大人说什么就该做什么。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能力逐渐增强,周围人们对他们的角色定位也在逐渐发生变化。
    当孩子是婴儿时,用力拍打地面是他探索世界的方法,嗷嗷发声是他学习说话的过程,在有父母全方位照看的环境下,孩子不会有危险,也不会对任何人造成困扰。进入幼儿园后,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更加丰富了。聆听、参加集体活动、按照规则玩玩具等学习方式,已取代了随意拍打;唱歌、讨论、聊天等活动是孩子发展语言的方式,取代了婴儿期的发声练习。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都要注意引导孩子具有相应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真正感到自由快乐的孩子,是能把规则深化到内心,自然而然遵守规则的人。 正确做法:把孩子需要遵守的规则分分类,不同的规则处理方式不一样,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下面我们就分门别类来看一看吧。1. 生活安全类。当孩子尝尝瓶子里的药丸什么滋味,想自己切水果,过马路时一个人往马路对面跑,研究一下电源插头长什么样……这些违背安全常规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处理呢?某些带来严重后果的行为要制止,如可能误吃药、触电、烫伤等。父母在阻止危险行为时需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可能要重复无数次,需要花心思、想办法,用孩子能理解的道理让孩子明白危险,认识到后果是什么,在父母不在场的时候也能有自己的判断。某些危险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大,已经不是危险了。如过马路、使用剪刀、插拔电源等。父母可以参照大部分同龄儿童的表现,判断孩子是否有能力独立做这些事,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并且给孩子练习的机会。孩子总想尝试一些自己没做过的事,大人不可能24小时监控孩子,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孩子对危险的独立判断能力,以及对这些事情的处理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制止孩子。在课堂上,老师在教孩子一种规则时,一般要经历3步。首先模拟一个危险行为,以及相应的后果,让孩子们认识到危害;然后呈现正确的行为,让孩子们认识到好处;最后营造情境,让孩子自己判断该怎么做。在随后的课堂上,老师会继续提醒孩子,直至孩子养成好习惯。2. 社交礼仪类孩子吃饭时把脚放在餐桌上,在墙上画画,往地上吐口水,说脏话,抢别人东西……这些违背基本社交礼仪的事情,我们该怎么处理呢?孩子刚开始的行为都是无意识的,他们不理解哪些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而哪些不是,父母首先要了解的是:最初,孩子并不是故意的。在制止孩子的时候,给孩子一个选择,而不是发脾气。与其说:“不要在墙上画画。”不如说“画板是专门画画的地方,你可以在那儿画。”有时候,孩子的行为有可能就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孩子想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能控制什么。当孩子发现自己说一句脏话可以让父母暴跳如雷的时候,说脏话就变成了一种游戏,其实孩子并不明白脏话的意思。如果父母能忽略孩子说的脏话,通过别的事情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会发现说脏话没任何效果,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无聊。换句话说, “冷处理”比唠唠叨叨效果好。成都童育汇教育表示,孩子的社会规则意识需持续不断的培养,当孩子出现某种行为的时候,不能时而管、时而不管,这个人管的很严,那个人只是随口说说。在瑞思,老师们会经常和家长沟通孩子在课堂和家里的表现,并把课堂上教孩子的方法教给家长。在交流的过程中,父母保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的一致性,孩子自然就很容易理解和遵守这些社会规则。

许灵 发表于 2014-10-24 11:21:27

撸过撸过撸过撸过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孩子做违背基本社交礼仪的事情该怎么处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