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星球上再也没有等离子电视了
四川长虹最近说:我再也不生产等离子了。它成了这个星球上最后一家目送等离子电视消失的公司。在这件事情上,松下在2013年宣布放弃等离子技术可能更具有象征意义,因为在此之前,松下一直是等离子技术最坚定的支持者,并且还成功忽悠了长虹这样的中国公司的加入。在松下发展等离子电视的十多年时间里,一直被这种产品弄得伤痕累累。松下社长津贺一宏曾表示:“等离子显示器面板业务的亏损一度扩大到了超过1000亿日元的规模。”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截止到2013年3月底,松下等离子电视生产工厂累计亏损达431亿日元。等离子电视的中国盟友长虹的日子也不好过。在2014年半年报中,长虹披露等离子项目共占四川长虹总亏损的72%。如果回顾等离子电视的一生,会发现它正是那类公司盲目相信新技术的市场前景的典型例子。等离子和液晶最初都可以算是彩电行业里程碑式的产物,它们的关系也很像孪生姐妹。它们都在20世纪末诞生于日本。最初的液晶显示器在黑色、对比度的表现等方面表现很差,且亮度较高,刺眼,在色彩、寿命上,也不如等离子。最致命的是,液晶显示器会在显示动态图像的时候拖尾严重。因为早期的这些种种不足,日系家电公司决定把这种“落后”的技术转让给韩国和台湾的企业。它们不仅对技术发展的前景做出了错误判断,也在客观上加速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发展。因为正是日本公司“转让”,让加入液晶技术阵营的公司越来越多,它大大促进了液晶显示技术的完善。最大的转折点出现在2004年。这一年,三星与索尼的成立了合资企业S-LCD。由于国际化程度较高,索尼一直被日本国内视为日本企业的“异类”,与众多过度封闭的日本公司形成了鲜明对比。S-LCD的出现直接催生了液晶显示市场的整体需求以及技术进步。到了2006年,液晶技术开始进入成熟的阶段。它的面板尺寸最大可以达到42英寸,这是一个可以直接抗衡等离子屏幕的尺寸;另外面板商可以从一块基板上切割出至少六块屏幕,这意味着单位产能更高、成本更低。此后液晶面板行业开始进入激烈的价格战阶段,它的显示性能变得更强、响应速度变得更快,更重要的,是产品价格直线下降,很快被市场接受。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液晶产业链的上下游,源源不断地保证资金、技术、人才的持续供应,让液晶面板的产业也越来越来大。公开数据显示,到2006年第三季度,液晶电视的销量开始第一次超过等离子电视,达到232万台,等离子电视则只卖出了196万台。此时坚持发展等离子技术的松下,犯下了一个现在看来更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做出了“技术独享”的决策。松下一直希望借等离子优势一举甩掉跟随者,不愿意其他企业“染指”等离子市场,生怕被同行抄袭和模仿,不愿与任何一家其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那个阶段的松下确实有这样的资本。在2004年到2009年的6年时间里,松下在日本本土的4个新等离子工厂相继投产,到2007年,松下公司成为全球第一大等离子面板制造商,该公司每年制造等离子面板的能力达到了1800万块。然而因为技术封闭等原因,松下一直没能解决等离子技术的一些致命缺点。比如面板尺寸,由于等离子面板材质的特殊性,它只能做40英寸以上的大面板,不能做得更小一点,这大大限制了它的用途——此时液晶显示器已经在大到彩电、小到游戏机甚至手表上获得广泛使用,当然也限制了它的商业前景,并且造成了面板和产品价格的居高不下。另一个致命的技术问题是,在2005和2006年这两年时间里,经过最初几年的使用,比相同尺寸的液晶电视最高要贵上一倍的等离子电视广泛出现了“烧屏”现象,影像在屏幕上留下了不可恢复的损伤。这一烧,不仅暴露了等离子的技术缺陷,还彻底烧走了很多消费者,而那时正是等离子电视与液晶电视争抢市场的关键阶段。四川长虹是在2007年斥资40亿投资等离子产业的,现在看来它在技术上站错了队。一直到2010年,在其它日本公司纷纷宣布放弃的时候,松下仍然选择继续在等离子业务上投入资金。那年松下预计全年售出1000万台等离子电视的计划,但实际上只售出了752万台,仅达到了计划的四分之三。液晶显示技术此时不仅在产业上更成熟,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最近两年更是冒出了视网膜屏幕、4K显示、弧形屏幕等等新概念。与之相比,等离子的优点已经显得有些乏善可陈,除非你只打算用电视观看那些传统的模拟信号电视节目。很难直接批评最初松下在等离子技术上的错误判断或者“短视”,作为一家公司而言,它只是在技术上押错了宝,并且过高估计了自身解决后续技术难题的能力。如果松下当时能够设法组建至少与液晶阵营相当的产业联盟,等离子技术的结局或许也可以有所不同。http://img1.mydrivers.com/img/20141109/4244f425e1104eab9713c06c6bdf7b2b.jpg把沙发带走。 偶真幸运哦... 这个程序有没有漏洞啊 教教我怎么seo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