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着宅着 发表于 2018-10-28 10:44:30

读《论语》,学企业管理





宋代的罗大经在他创作的一部文言轶事小说《鹤林玉露》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北宋的开国功臣赵普当了宰相之后,据说他在家里所读的书籍只有区区一部《论语》,宋太宗听闻了这件事,于是就好奇地问他为什么只读《论语》? 赵普回答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
这就是著名的“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虽然后来的学者依据史料对这件事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典故可能与史实不符,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一说法之所以能够广为流传,并持续千年,与《论语》自身所具有的魅力是密不可分的。
如果说有一本书是生活在某个地区的人非读不可的,奉为圭臬的。那么,在欧洲这本书就是《圣经》,在中国,乃至东亚这本书就是《论语》。
《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是孔子的弟子在他去世后,整理记录的孔子生前与弟子们的言行,全书二十篇,总计只有一万五千多字,语言浅显易懂,风格含蓄典雅,内容广泛博杂,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以及为人处世的原则等等,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两千多年以来它对中国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基本上确定了中国文化的底色,并且还影响到了整个东亚文化圈,乃至全世界。
随着时代车轮的滚滚向前,古人的生活环境已经彻底离我们远去了,刀币、云梯、青铜器等早已经成为了博物馆中的陈列物了,但是人性并没有多少变化,我们依然要去工作、生活、结婚、养育子女,照料父母,与上下级的同事相处,服从国家的政策指令,渴望休息,生病,最后死去。在当下这个急速变化的环境中,古人先贤们的智慧不仅没有过时,甚至还散发出独特的光芒。


我们这个时代,是科技的时代,是经济至上的时代,是讲究效率与速度的时代,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个人要收入。在这个疯狂逐利的过程中GDP成了新的宗教,企业更成了新的图腾,同时个人被异化成为了工具与螺丝钉,在公司漂亮的财报之下是冰冷冷的数字和隐忧。
如何应对这些隐忧?胡乃军把目光朝向了过去,向孔子寻求企业管理之道。
胡乃军是清华大学管理学的博士,是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后,还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讲师。本科和硕士阶段他学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因此认知到了机械主义理性的不足,在孔子“君子不器”这四个字的影响下,转而攻读清华大学的管理学博士,由于平时就喜欢读《论语》等国学经典,还偶尔写些关于《论语》和企业管理的点滴思考,日积月累,最终形成了这本书《论语中的企业管理之道》。
胡乃军在《论语中的企业管理之道》中将《论语》和现代企业管理结合在一起,论述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伦理和使命等话题,并且对企业家管理企业做出了诚恳建议和指导,为古老的经典做出了别开生面的诠释,在纷乱繁杂的国学管理书籍中显得独树一帜,引人入胜。
在他看来,《论语》之所以拥有长久的生命力,是因为孔子的目的不在于总结而在于发现,“他大多数都是发现了问题,引导弟子以及我们读者去分析问题”,“很多分析看似没有结论,实际上却把指导性的意义留给了读者自己”。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是可衡量的数据、量化的工作目标,和一套明确的解决路径,所以《论语》并不是可操作的好方案。显然,胡乃军并不认同这种看法。
在胡乃军看来,如果说方法是“术”,那么价值观就是“道”,而“道”远远比“术”重要,他还总结出了《论语》中三个最具有启发性的企业经营思想:
一,《论语》提出的“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观念,启发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不仅仅要赚钱,还要有责任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二,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论语》中有大量关于“仁”的论述,启发着企业在面对利益关系要以“仁”为基础,恪守互相尊重的基本伦理。
三,《论语》中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礼”和“信”的论述启发着企业确立道德的自律,讲究诚实守信。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表示,技术并非阿里巴巴的核心竞争力,公司的文化才是,他本人就不熟悉技术,也不会编写代码,做得最多的事就是决定公司的战略方向。但是马云却用二十年的时间,白手起家,把阿里巴巴做到了36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由此可见想把企业做大做强,制度和规范很重要,但是文化和价值观更是不可或缺的,我们甚至可以说,没有卓越理念的企业,是很难成长为伟大公司的。
企业最重要的是人,而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并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如何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平衡人情味与工作效率,又该如何看待“义”与“利”?胡乃军在书中给出了他的回答:“今天企业学习《论语》,更多的是学习其中的德行。企业的经营原则要坚持合理的义利观、责任观、诚信观、仁爱观,才能实现基业长青。”
<div class="pgc-im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读《论语》,学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