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东莞教师招聘考试面试真题(本地专场,结构化面试) ...
题目
芬兰教育是‘从林到树’,中国的教育是‘从树到林。’你是怎么理解的?
一一师达教育陈国良老师
各位考生,这是今年七月份东莞考编的一道结构化题,当时很多考生被懵了。但有些考生却从题目入手,脱险逃生,紧抓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来进行思考回答,且得了高分。下面就这道题,给大家作些解析。
出题的老师是深圳某区教研员,从芬兰教育考察刚回国,适逢东莞邀请其出结构化题,于是就诞生了这道题。
从‘结构化’的结构上来讲,层次已定好,两个方面。关键是如何理解,如何戴帽子,如何展开。
以下是师达学员的答题。
谢谢考官的提问,考生略作思考,考生开始答题。
至于题目中的‘从林到树’和‘从树到林’。我认为是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林指的是很多种技能,树指的是某一种具体的方法。从教育的角度讲二者各有优势和弊端,要辩证地看待。
第一芬兰教育的‘从林到树,’指的是让教师先让学生从多种方法和技巧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种,而教师每一种教会教给学生,而不是固定某一种,学生根据自已的兴趣和爱好和优势而确定下来,作为自己的专业,并为之奋斗。然后老师再把其中的方法具体化,把这一种方法做到标准,完美,极致。优点是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容易培养学生长期的学习兴趣,激发其创造性,从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创造能力。弊端是难以在短时间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不能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
芬兰的这种教育方法与其国情有关,它是一个发达国家,教育资源丰富且均衡发展,每个人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个性发展的教育,并且没有就业压力。
第二中国教育的‘从树到林。’指的是教师先教一种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知识的灌输)当学生熟练掌握后,完美后再教另一种,如此机械迭加。形成‘先见树’的教育模式。其优点能让学生在短期的竞争中取胜,但没有创造性(高分低能)。这与中国从古至今的‘学而优则仕。’的教育思想密切相关,教育目的就是选拔人才。但大多数学生在反复机械操练中丧失了学习兴趣,无趣的煎熬让他们丧失的斗志和创新能力。从而放弃了对某一项科目与课程的爱好,进入大学就拼命地玩,混日子。形成今天的中学是拼命的,大学是快乐的奇特现象。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和经济基础远低于发达国家,就业压力大,‘从树到林’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不适应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的需要。这一现象还将会持续很长时间。
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教育的改革,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新思路,新创造,教育的前景一定会更加美好。
师达教育,专注华南教师招聘考试,通过率遥遥领先!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