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瓶辣椒酱引发的思考,探究“老干妈”的企业管理之道 ...
谈到企业管理,所涉及的学问和知识如汗牛充栋,数不胜数。没有人会觉得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会有自己成熟的管理经验和有效方法。更没有人会觉得一个毫无企业管理经验的人能把企业带进适合的发展模式。但老干妈的创始者陶华碧,这个朴实的农村妇人却做到了。说起陶华碧似乎没有那么熟悉,但提及老干妈,相信大多人都知道。将一瓶辣椒酱成就一段商业传奇的陶华碧到底是如何运营自己的企业,又是如何成长为国内消费者所认同的食品品牌?据相关报道,有这么一段描述老干妈的文字“一个民营企业一年的收入足够养活贵阳市南明区所有居民两个月;8元左右的辣椒酱,每天卖出130万瓶;企业一年用12300多吨干辣椒,17000吨大豆,‘喝下’全省近一半的菜油。”“这描述的就是陶华碧所经营的企业。
陶华碧创业之初
老干妈火爆之后,关于陶华碧的相关报道也逐渐增多。陶华碧20岁那年嫁给了贵州206地质队的一名地质普查员,但没过几年,丈夫就病逝了。丈夫病重期间,陶华碧曾到南方打工,她吃不惯也吃不起外面的饭菜,就从家里带了很多辣椒做成辣椒酱拌饭吃。经过不断调配,她做出一种“很好吃”的辣椒酱,这就是现在“老干妈”仍在使用的配方。
夫去世后,没有收入的陶华碧为了维持生计,开始晚上做米豆腐(贵阳最常见的一种廉价粉),白天用背篼背到龙洞堡的几所学校里卖。 由于交通不便,做米豆腐的原材料当时最近也要到5公里以外的油榨街才能买到。每次需要采购原材料时,她就背着背篼,赶最早的一班车到油榨街去买。由于那时车少人多,背篼又占地方,驾驶员经常不让她上车,于是她大多数时候只好步行到油榨街,买完材料后,再背着七八十斤重的东西步行回龙洞堡。由于常年接触做米豆腐的原料――石灰,到现在,她的双手一到春天还会脱皮。
另类的经营管理之道
陶华碧起初靠卖米豆腐为生,每天用背篓背到龙洞堡叫卖。由于背篓太大,经常挤不上公交车,有时连司机也嫌她碍事不许她上车。1989年,陶华碧用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一点钱,用四处捡来的砖头盖起了一间房子,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街边,开了个简陋的小吃店,专卖凉粉和冷面。经过几年的经营,陶华碧靠小吃店积累了一点资金,小吃店也改成了一间饭店。
由于价格便宜、分量特别足,而且遇上真有难处的学生陶华碧就不收钱,所以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老干妈”。 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饭店的生意越来越差,反而很多人来买陶华碧自制的麻辣酱。还有很多人来这吃饭就是为了吃“老干妈”的麻辣酱,听到没有麻辣酱转身就走。这件事给陶华碧的触动很大,她看准了麻辣酱的市场潜力,决定潜心研究麻辣酱。 陶华碧经过反复的思量终于作出了改变其一生命运的决定:放弃餐馆办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老干妈麻辣酱”。陶华碧自己背着麻辣酱穿梭在各个食堂、商店之中,推销自己的产品,这一年“老干妈”已经50岁了。
15年来她从没改变过规则: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这一点上陶华碧绝不会让步:“我从不欠别人一分钱,别人也不能欠我一分钱。”即使在“老干妈”刚刚起步资金困难时陶华碧也是如此。贵阳第二玻璃厂厂长毛礼伟回忆说:“当时她给我打了个电话,说要一万个瓶子,现款现货,我真有些不敢相信。”就是这样,十几年来“老干妈”企业没有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
陶华碧的“土”
在陶华碧看来,企业老板和员工之间都是平等的,是讲感情的。从当初200人的小厂到现在2000人,老干妈对员工一律包吃包住。在公司,没有人叫她董事长,全部喊她“老干妈”,她能叫出60%的人的名字,每个员工结婚她都要当证婚人,所以从老干妈离职的人,如果在外面受委屈了,都可重新回来上班。
“老干妈”的管理团队,大概是中国目前大型企业中最神秘的一支,陶华碧对他们的一个要求就是不能接受外界采访。坊间对这支团队的评价是:忠诚、勤勉、低调。
纵观商界,大企业都通过科学、完善、规范的管理制度来完善整体规划策略,认为员工必须按照制度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杜绝“人情”现象,才能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但企业只重纪律,不近人情,就能获得超强执行力吗?
管理制度的制定要除了要是适应公司,还要适应员工。适应公司就是适应公司的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发展规模、人员构成等,适应员工就是要考虑员工的接受程度。
管理制度制定的合理性是制度得以强有力实施的基础,如果管理制度深得人心,人们会自觉遵守,即使偶尔因为某些原因触犯了也会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因为他会觉得这样的管理制度是在帮助他而不是约束他。
管理不是监督,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信任制度以及提高工作效率和凝聚人心,管理制度的设计一定要适合于公司发展以及员工感受。在注重纪律的同时,也要考虑点人情,这世上有太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即使铁血如任正非也讲“灰度哲学”。
对于“人情管理”,我们曾经也介绍过湖南神洲大地行物流有限公司,典型的家族企业,在人员管理这方面是公司运作发展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而这种家族企业如何兼顾“人情和管理”的双重标准,甚至面临可能会存在的弊端,如何解决和平衡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