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加入
×
100年前成都天气不热哦~!成都市档案馆揭秘1918年“四川省城气象简表”
四川省城气象简表(点击查看大图) @微成都(微博) [100年前的成都夏天其实并不热] 成都历史档案夹:瞧瞧1918年7月成都的气象调查表,当年7月的平均气温是24.8℃,最高气温为36.5℃,最低气温为19℃。呵呵,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气温的变化,明显增高不少。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很重要哦! 昨日,“微成都”在腾讯微博上晒出一张1918年7月成都的气象调查表,调查表显示,当年成都7月的平均气温是24.8℃,最高气温是36.5℃,最低气温为19℃。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现在气温的变化,明显增高不少。”微博发布之后,引来不少网友吐槽。事实上,据成都市气象局(微博)信息,有气象记录60年来,成都各区(市)县7月平均气温为24.7℃-25.8℃。 1918年7月 平均气温为24.8℃ 最高温出现在7月20日,气温达36.5℃ 最低温出现在7月3日,气温为19℃ 近半月出现降雨,降雨量总计达到268.3毫米 最热 2006年,可谓是成都近30年来最热的一年 极端最高温36.3℃,出现在2006年8月11日,这是从1971年以来,成都夏季出现的极端最高温 有表为证 1918年7月最低温:19℃ 这张1918年7月的成都气象调查表来自成都市档案馆,尽管年代久远,但表格上气压、气温、风向、湿度、降水等天气状况一应俱全。“1918年成都还没有气象站、气象局,但新式农业已经开始,为了让农民能科学耕种,当时省地方农事试验场就制作了这张表格。”已经泛黄的“四川省城气象简表”上共有14个记录项目,从1918年7月1日至31日,每项内容均有填写。根据表格记录内容可以看到,当年7月平均气温为24.8℃,最高温出现在7月20日,气温达到36.5℃,最低温则出现在7月3日,气温为19℃。 此外,7月有近半月出现降雨,降水量总计达到268.3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现在7月21日,单日降雨量达到204.7毫米。 成都市档案局调研员姬勇介绍,这张气象简表并非馆内保存最早的“天气预报”,“从记录项目上可以看出,当时测试已经非常成熟,在记录数据方面,说明成都在7月雨水充沛,而且平均气温比较舒适。” 今昔对此 2006年8月11日最热:36.3℃ “对比一下现在气温,明显增高不少。”“大家玩穿越吧。”……看到该条微博后,不少网友吐槽如今天气炎热,也有网友呼吁:“全球变暖,汽车越来越多,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成都有气象记录以来,各区(市)县7月平均气温为24.7℃-26℃,1918年7月的24.8℃也在这个范围。 气象学的夏季出现在6、7、8月,天府早报(微博)记者从成都市气象局了解到,2006年,可谓是成都近30年来最热的一年,2006年7月中旬,有两天超过35℃,其中7月15日最高温度是35.4℃,7月17日是35℃。而8月11日,高温达36.3℃,这是从1971年以来,成都夏季出现的极端最高温。即便在2011年夏季最热的一周(8月13日—8月18日)最高温也只有34.7℃,并未超过35℃。 如此看来,现在的气温并不是像网友说的那样“明显增高”。 释疑>>> 因热岛效应市区温度会略高 有网友说:“平时城区的体感温度远远不止36℃。” 成都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介绍,这主要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造成的,因为成都市区人口密度大,车辆排放的热气、太阳照在柏油路上辐射的温度、高楼玻璃外墙反射的刺眼阳光等,都让人感觉到热。加之城市建筑多,热量不易排出,这样就会产生城市“热岛效应”。 成都市气象台在成都城区多个地方建立了自动气象站监控实时温度,这个气温比人口密度少的温江气象站温度略高,但并不能作为整个城市的温度依据。“目前成都市区气温数据都来源于温江气象监测站,一般情况下,温江气象监测站的气温都会比市区气温低。”工作人员介绍,“专业的气温测量必须在百叶箱里完成。”百叶箱离地面1.5米高,防辐射、防风沙,还能避免阳光直射对气温的干扰,这样的测量结果才能真实反映空气温度。 感觉闷热和湿度有关 从资料显示,成都夏季的温度并不高,但为什么我们会感觉潮湿闷热呢?“人体感受的冷暖程度,也就是体感温度,受环境影响的因素多一些。”成都市气象局工作人员举例说,同样是30℃,如果在北方城市,不会感到很热,但如果是在南方城市,人们会感到闷热难耐。这是因为空气湿度不同造成的。成都处在四川盆地中,气候湿润,空气中的水汽较多,人体出汗不易挥发,因此会感觉到热。 网友感叹 别说100年前了,我小时候的夏天,半夜冷得要盖一床薄铺盖,这才多少年啊,热得要脱皮了 新闻链接>>> 我国第一个高山测候所 1932年7月,中国气象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竺可桢,派人来到峨眉山(微博),建起当时国内第一个高山测候所。这就是峨眉山气象站的前身。抗日战争期间,为满足中国和盟军主要的空中通道——“驼峰航线”气象保障需要,峨眉山测候所重建,从1941年1月1日正式恢复气象观测记录,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我国观测记录时间最长的高山气象站。 中国的监测仪器 四川省气象局(微博)原计财处处长柳玉林说,解放前成都也有监测气象数据的仪器,多是英国、美国进口。解放后仪器多是国人自己生产,观测方法也慢慢从人工观测,转为人工观测和机器自采相结合。 天府早报记者 陈明玥 曾卓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