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加入
×
近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下发了2017年高考考试大纲修订版内容,历史部分删除了选修部分的宗教改革和阿里改革。几乎在同一时间段内,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将教材中的8年抗战一律修改为14年抗战,将抗战的起点定在九一八事变。 关于这两项改革内容,体现了近几年来国内教育改革的主导方向:第一是宏观看待历史,第二是强调借鉴作用。以下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历史常老师进行考试大纲变化解读。 1、宏观看待历史 宗教改革删除的是选修的部分,但是在必修三中的宗教改革部分还没有删除,所以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历史常老师建议同学们的着眼点在于这两部分对于宗教改革的描述究竟有什么异同。宗教改革,在英文里被叫做“Reformation”,如果直译过来,就是改革。 换而言之,在西欧国家看来,所谓宗教改革并非只是在宗教一方面进行改革,而是影响到整个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事实上,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的民众看来,宗教改革的影响要远远高于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其原因也就在于此。 众所周知,宗教改革产生于西欧从中世纪到近代过度的时期,中世纪的重要特征就是政教合一,宗教已经影响到西欧国家的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过去选修四中所描述的宗教改革只侧重于宗教的单一方面,而必修三中则从西方人文主义发展的角度强调了宗教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看待这段历史,也更加接近这段历史的真实样貌和西欧国家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实评价。而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未来的命题方向也应该侧重于宏观考察,这与近年来考试越来越强调事件的宏观作用、事件与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趋向也是一致的。 其实八年抗战和十四年抗战,本质上并没有冲突。八年抗战是指从卢沟桥事变开始的全国性抗战,十四年抗战是从九一八事变开始的局部抗战在内的整体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两种提法在史学界同时存在,过去一线老师在授课的时候有时也会使用“十四年抗战”的提法。而将这种提法写入教材则意在肯定卢沟桥事变以后在中国共产党主张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全民抗战,同时也是从历史角度肯定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抗日斗争、特别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和其他一些中国军队的奋起抵抗的牺牲和付出。 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次修改表示疑虑,认为十四年抗战只是大陆抗战,而台湾的抗日斗争则一直从清末的日本入侵(1874年)延续到抗战胜利(1945年)。这个问题的提出可以说同样也是深刻的。未来的教材中也许会考虑到这种意见,对十四年抗战的内涵进行新的解释和规范,侧重于理论诠释的部分。 至于考试的层面,则未来会侧重于从九一八事变到卢沟桥事变之间的一段历史史实,比如伪满洲国成立、华北事变等,以及会对日本侵华作为一个整体研究,从日本入侵台湾、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二十一条等作为整体性线索进行考察。 2、强调借鉴作用 删除选修中的阿里改革的部分,主要是强调改革的借鉴作用。岳麓版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一册的导读当中强调“社会通过改革不断进步,是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而我们学习这一部分的原因,则是“汲取历史的智慧”。换句话说,就是拿历史上的改革为参照,对现在中国的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中国古代的三次改革(商鞅变法、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以及戊戌变法都是深入到中国的土壤的,可以为中国目前的改革提供一些经验与教训,梭伦改革与中国古代三次改革形成对照,可以从中西对照的角度观察,得出更为客观的结论。日本和俄国是中国的邻国,并且在古代也属于农耕社会,文明形态与中国较为相似,这两次改革与中国的戊戌变法相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在近代化的转型中出现的问题,也为当下的改革提供指引作用。 相比之下,宗教改革和阿里改革对于目前中国的借鉴意义并不是很大。特别是阿里改革,本身是为了维护封建制度的改革,阿里在进行经济和军事改革以后,成为了封建秩序的统治者和维护者。这显然对于中国当下的改革借鉴意义不是很大,甚至与同一时期的近代化改革的潮流不符,所以高考去掉了这一部分的考察,未来的教材改革中也有可能对这一部分削弱甚至取消。 在命题方面,未来对于选修一即改革部分的考察侧重点应该在改革的背景和影响方面,突出改革的原因与作用,这才是改革的实质问题。可以参考的是目前新课标卷改革部分的选考题目,虽然北京卷不一定会将选考题目单列为一项,但命题的方向总体应该接近。 以上是北京新东方优能一对一部高中历史常老师针对2017年高考大纲改革变化解读,希望可以帮助同学们针对性高效复习,冲刺高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