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加入
×
父母对孩子一生最大的帮助,其实发生在大家不太注意的普通时刻,而不是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教班。 早教让父母们痴狂,大家似乎都挖空心思想 让孩子成为天才。不久前看《纽约时报》一 篇文章谈及,美国一位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 平日巡回演讲总是爆满。这次,她突然要讲 个新题目:《怎样养育一个普通的孩子》。结 果到现场一看:一个听众也没来!也许听众 自有其理由:谁要养普通的孩子?养普通的孩 子还用听你讲吗? 在这种《婴儿莫扎特》、《婴儿爱因斯坦》 满天飞的时代,家长们越来越忘记了:父母对 孩子一生最大的帮助,其实发生在大家不太 注意的普通时刻。 “我忘了我有个孩子” 2012 年6 月1日,《波士顿环球报》专栏作家 Joan Wickersham 在专栏中写了一篇文章《我 忘了我有个孩子》,讲的就是这样的时刻。 那是她的大儿子八个月的时候。一天下午, 儿子坐在她腿上。她的目光离开了孩子,在屋 里漫游一通,仿佛完全失去了对孩子的注意。 当她的目光再回到儿子身上时,突然惊喜地大 呼:“哎呀,我忘了我有个小宝宝!”儿子先 是一愣,然后就哈哈大笑。虽然儿子还不会 说话,但母子同时对这个笑话心领神会。 自此以后,“我忘了我有个小宝宝!”就成 了家里最经常的游戏,并逐渐有了升级版本。 先是母亲问儿子:“要玩儿‘我忘了我有个小 宝宝!’吗?”还不会说话的儿子马上满脸放光。 于是游戏一再重复。等儿子说话了,就开始主 动把游戏的角色掉转,让自己的目光离开妈妈 满屋游荡,然后装作突然看见妈妈惊呼:“我 忘了我有个妈咪!”母子照样开怀大笑。 六年后,二儿子出生。母亲重复了这样 的游戏。二儿子同样乐此不疲。如今,作者 的三儿子已经18 岁,马上要参加高中典礼。 他和两个哥哥一样,是在同样的游戏中长大。 如今,他强壮、自信、稳健、友善、内秀、独 立……从作者的描述中可以强烈地感到字里行 间透出的母亲的骄傲。 孩子在没有说话前,内心是个谜,但母 亲能够领悟,母子从来都心心相映。作者引 述了澳大利亚出生的英籍女作家P.L. Tra vers 所写的童话:婴儿生下来就知道一切,他们 听得懂鸟儿和风儿在说什么。当他们哭泣时, 不是因为长牙的痛苦,而是因为窗口的羔羊告 诉他们将会失去与生俱来的知识。“不,我不!” 婴儿哭着大叫。但是,等羔羊再回来时,婴 儿已经听不懂它说的话了。 孩子如同这些婴儿一样,长大了后会忘记 自己这段婴儿期。但是,父母会如同羔羊一 样回来告诉他们,而且他们听得懂,并且会 通过父母的记忆和自己的童年重逢…… 《波士顿环球报》此时把这样的文章刊出,实 在意味深长。夏天是毕业的季节。每逢此时, 家长和 教育者们都要出来反省:我们做对了什 么,又做错了什么?显然,作者在引以为骄傲 的三个儿子身上,领悟到自己给他们的最大礼 物,就是母子之间这样的共鸣。 这一切,并非仅仅是一位母亲的感情抒 发,而越来越被现代心理学甚至脑神经科学 所证明。战后在美国儿童心理学界大为风行的 “依恋理论”认为,对儿童身心发展而言,最重要的不是营养,也不是智力开发,而是父 母与孩子之间亲子纽带的形成。 婴儿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完全是个无 助的生命。此时其生存的基本条件,就是和 父母形成纽带,有了这个依靠后才有成长的 可能。换句话说,儿童不是个单体生命,是 和父母相互依存的双体或多体生命。现在的 脑神经科学,也越来越能证明这一点。比如, 脑电图等技术,已经使我们能够观察婴儿大 脑内的活动。它们揭示的不仅仅是母子同步 性,而且有母子纽带的连接最初在婴儿大脑 中形成的印记。这种互相支持的爱恋关系, 直接塑造了婴儿大脑神经网络的形成,并对 其一生的行为、思想、自我认识,乃至日后选 择生活伴侣等等,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